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航天报】航天“金丝线” 织出大市场—六院46所F-12纤维产业化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日

签订第一笔超过3000万元的销售合同,在第十八届国际先进复材展览会上广交“朋友圈”,7个月提前完成全年上亿元的订单任务……近段时间以来,六院46所F-12高强有机纤维的好消息频传,小小的“金丝线”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展现出了自身过硬的实力。

植物纤维比如棉花,动物纤维比如蚕丝,都是自然界中的天然纤维;而类似腈纶、涤纶这种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纤维一样,F-12纤维也是一种从混合溶液中制取出来的合成纤维。

走进F-12纤维的生产工房,焕发着金黄色光泽的纤维线束格外亮眼。蜂蜜似的黄色纺丝溶液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从直径35毫米、最多可达400个孔的喷丝头喷射而出,像从面条机里轧出来的面条一样,固化成为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丝线。紧接着,再经过一系列后处理工序后,100根单根F-12纤维线卷绕成束,形成一个个线轴。随后,凭借自身重量轻、韧性强的优异性能,它们会被按照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成为绳索、手套或者蒙皮等等,广泛应用在飞机、火箭、防护装备上,服务国防、航空航天及高端民用领域。

“干得最痛快的一年”

从事市场开拓工作10余年来,46所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胥国军直言:“这是干得最痛快的一年,每个月都有捷报,每个月都有订单!”

今年以来,胥国军、科技公司市场部部长柴永存、科技公司市场总监包金柱等在固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潜在市场需求,不仅固有客户的项目实现新的需求增长,同时开发新的产品和客户,积极探索纤维在防弹、橡胶等领域的应用。

4月,他们签订了一笔金额达到3705万元的购销合同,这也是F-12纤维及制品首个单笔超过3000万元的销售合同;7月,已签合同总额过亿,他们完成了全年的合同订单。F-12纤维的市场开拓工作迎来了大爆发。

46所科技委常委冯艳丽亲历了F-12纤维从开始研制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见证了F-12纤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每一步。她也深深感受到,几乎是从2019年开始,“F-12纤维的市场一天比一天好”。

市场的认可一方面来源于自身过硬的实力。在去年“金盾2022”防弹防爆技术挑战赛上,F-12纤维从众多实力强劲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防击穿”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市场爆发和前期10多年的积累密不可分。46所副所长蒋军坦言,前面10多年的工作,是和客户共同培育市场的过程。

2012年,胥国军从F-12纤维的技术研发岗位转为市场开拓。天天钻厂房的技术人员开始常年出差、直接和客户打交道,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

F-12纤维产业化初期,身为公司技术总监的冯艳丽和科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白玉龙等人共同开拓和培育纤维的应用领域。那时,国内航空、航天等领域对 F-12纤维的性能还不了解,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往那儿用、怎么用?白天,冯艳丽和团队一块儿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晚上,她还要修改报告做PPT,以便第二天针对客户需求更好的进行交流,同时也把存在的问题带回来,在技术上进行开发、改进和优化。多年的积累与付出在今天的回报格外令人喜悦。干到现在,F-12纤维已经不再愁订单了,“但下半年还不能躺平,还要看如何在现有的产能基础上合理调配,给客户平衡提供订单。”蒋军如是说。

不愁订单愁产能

为了提高F-12纤维的产能,46所刚刚完成扩能二期的建设。6月安装、7月正式投产,新产线的投入使用,让F-12纤维的年产量从原来的30吨增长为现在的60吨,才勉强能够完成今年订单的供应。

很长时间以来,46所F-12纤维生产和技术负责人邹纪华难得有休息时间。她需要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精心计算、安排生产计划,以便能满足客户的供货需求。纺丝车间70名生产工人,24小时连续倒班生产,8条生产线都已排满生产任务,技术人员周末加班也成为常态。

从2019年开始,邹纪华工作的重点就是全力以赴供货。在对现有湿法纺丝技术的连续热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后,2020年,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性能,46所专门成立团队,研发F-12纤维干喷湿纺新技术。

邹纪华作为生产和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从纺丝液配方设计到喷丝成型,再到后处理工艺的改进,做了大量验证实验。但纺丝液黏度波动大、喷丝滴液等问题,曾一度让实验停滞不前,团队陷入迷茫。大家只能一步一步地优化聚合工艺,一点一点地改进实验方案。2021年底,经过一年的努力,团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研制的F-12纤维性能达到预期指标,研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邹纪华介绍,新工艺速度提升3倍,效率提升3倍,也能让成本降低30%左右,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应用了干喷湿纺新工艺的生产线正在论证中,计划将于2024年建成。届时,加上该产线每年40吨的产能,46所F-12纤维的总体产能将达到每年100吨,市场保供压力将得到大大缓解。

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顾F-12纤维走过的近30年的时光,2008年是F-12纤维产业化发展的起点。

2008年,得益于A客户国产芳纶项目,冯艳丽和团队成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设计、研制出了性能满足要求的3种新规格的F-12纤维和两种新规格的F-12纤维织物,开启了F-12纤维在B领域的应用先河,也为后续实现纤维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9年,在航天科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F-12纤维5吨鉴定线投入建设,为F-12纤维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但此后的发展并非像想象中一样一路坦途。由于市场认知度低、业务需求量少,2012年之后,F-12纤维的产业化之路在曲折中摸索。

那时,胥国军、包金柱等市场人员有200多天都在外出差,坐着绿皮车到重庆、成都,一晃就是36个小时。冬天,团队在国道旁边租的厂房里靠生火炉取暖、饿了就吃泡面,但当时身处其中的他们并不觉得艰苦。

从2015年开始发展进入低迷阶段,纤维需求量相继减少、骨干员工陆续流失、研发投入停滞不前……,这些问题虽然让冯艳丽感到难过,但她对自己的产品从未失去信心,因为她相信团队前期的市场培育工作不会没有结果。

好在,他们坚持了下来。黎明前的黑暗终于过去,F-12纤维从2019年后画出了一条向上的曲线。逐年递增的订单、技术攻关的突破、越来越多人才的引入……天时地利人和的今天,这样的成绩早就被注定,未来的纪录也必将不断被打破。

“F-12纤维始终在提升竞争力的路上探索,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价比,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工艺优化、设备改进,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冯艳丽对F-12纤维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是过去最好的时候,但未来会更好。”

 来源/中国航天报 编辑/塔娜

打印

 

关闭窗口

请关注航小力

联系我们: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65号
copyright:2017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90355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