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1所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所,从设计源头严把产品质量关,提升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着力打造高质量固体动力装备,全面推进集团公司质量制胜战略在41所落实落地,为建设质量强国、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以“目标”为首,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41所统筹开展“十四五”质量与可靠性工作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针对中期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质量制胜战略2025年第一阶段目标及主要任务全部实现。
该所积极传递型号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至全所各个层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责任体系,2023年以“确保不发生质量问题”为目标,从型号和部门两个维度制定质量责任书,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质量工作评价体系。为确保重点项目质量管控,该所以“绝对可靠”“绝对安全”为目标,坚持质量控制关口前移,系统策划质量管控措施。该所建立伴随专家组,按专业明确组员职责,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和关键点管控的管理方式,确保重点项目质量万无一失。
以“过程”为纲,提升质量管控能力
41所致力于做好型号产品研制过程质量管控,以产品质量保证通用大纲为基础,结合型号具体要求,加强型号过程质量的精细化、定量化控制措施,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标准和规范,新研型号方案独立评估覆盖率实现100%,从设计源头确保了方案的正确性。
该所进一步强化设计师对发动机部组件出厂质量的控制,明确技术状态,在发动机部组件出厂前完成内部审查。“设计师需要系统回答设计输出与方案的一致性、出厂产品指标的实现情况,并对发动机关键要素进行确认。”质量处赵处长谈道。
41所通过质量保证协议向供方传递质量压力,加强重要外协配套产品、关键外协过程风险点、关键点等过程质量监控,开展两方审核。“我们部门外协外购产品多,外协试验多,要从设计源头、生产过程、试验过程、产品验收等多个方面层层关注,关注每一环节的质量要素。”4室设计师慧敏说道。
以“技术”为线,提升质量支撑能力
41所根据近些年发生的典型质量问题,组织相关研究室梳理专业技术基础提升专项,确定了仿真能力提升等5个专题项目,系统策划,分步实施,切实提升专业基础对型号质量的支撑能力;重点开展某型发动机等核心标准建设,进一步提升标准供给能力;开展发动机绝热层、喷管等关键产品质量问题标准化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升关键部位设计可靠性。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该所实现了质量案例常态化编制、快速便捷检索,建立固体火箭发动机相关书籍线上阅览室,为设计开发提供必要的输入信息。对标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1所梳理质量管理业务框架、系统框架,融合PDM系统信息,打造适应41所实际需求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以“意识”为先,追求全员“零缺陷”
多年来,41所结合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不断弘扬航天质量文化,持续深化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树立“一次做对”的工作标准。该所还通过策划质量大讲堂活动,以六院自2016年以来发生的典型质量案例为素材,邀请典型质量案例当事人现身说法,开展质量培训、交流、研讨,杜绝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该所制订了年度质量培训教育计划,持续性开展质量知识、质量文化教育,特别是针对新入职员工,强化部门级质量培训教育的监督检查;开展型号质量专业人员及质量与可靠性专业人员培训,依托新体系三级内部评价员培训、国家可靠性工程师考试,提升型号质量及质量可靠性专业师队伍素养;充分开展QC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8室“隔层成型品质提升”QC小组获得“航天工业2023年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助力41所质量竞争力整体提升。
41所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理念广泛融入科研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在大干攻坚、决战决胜全年任务之际,41所全体干部职工始终绷紧“零缺陷”和“无差错”的质量弦,深入贯彻质量制胜战略不动摇,有效规避质量风险,确保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为六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来源/樊海宽、赵凤波 编辑/李嘉乐